专题活动
香港中文大学(深圳)
AIRS2024国际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会暨2024年深圳智能机器人灵巧手大赛决赛

在深圳市科技创新局、深圳市龙岗区人民政府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与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携手,于 12 月 19 日至 21日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举办 AIRS2024 国际人工智能与机器人大会暨“2024 年深圳智能机器人灵巧手大赛决赛”。
本次大会以主题论坛、企业经验分享、展览互动等多种丰富形式为载体,汇聚来自国际具身智能领域的专家学者、高等学府代表、研究机构成员、产业链上下游企业、投资机构及行业组织等相关方,共同展示该行业最新的研究成果与实际应用的解决方案,为科技企业提供服务,推动产业实现高质量发展。
-
徐扬生中国工程院院士、美国国家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校长、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院长大会主席
-
杨强加拿大工程院院士、加拿大皇家科学院院士、微众银行首席人工智能官联邦大小模型协作学习
-
戴建生英国皇家工程院院士、南方科技大学教授The Metamorphosis in Mechanisms and Robot Structures For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ary Robotics and Embodied Intelligence
-
马书根日本工程院外籍院士、香港科技大学(广州) 机器人与自主系统学域教授From Study of Biomimetic Robotics to Design of Environment-Adaptive Robots
-
Jamie Paik瑞士联邦理工学院可重构机器人实验室创始人兼主任Reconfigurable Robots for Real intuitive Interactions
-
李端姣广东电网公司机巡管理中心总经理、广东电网公司生产技术部副总经理电力机器人技术应用实践及思考
-
丁宁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 研究院常务副院长、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董事长具身智能技术探索与应用实践
-
张玮百度智能云泛科技业务部总经理携手加速具身智能新物种进化
-
刘志强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副总经理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战略规划
-
陈毅东兆威机电副总经理柔性制造领域的具身灵巧操作典型场景和解决方案发布
-
陈勇全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机器人与智能制造研究院副院长柔性制造领域的具身灵巧操作典型场景和解决方案发布
-
戴若犁北京诺亦腾科技联合创始人、CTO从动作捕捉到灵巧操作:构建具身智能数据工厂
-
刘少山深圳市人工智能机器人研究院具身智能中心主任AIRSHIP:具身智能开源系统解决复杂算法挑战
深圳市⼈⼯智能与机器⼈研究院(AIRS)具⾝智能中⼼主任。研究方向为具⾝智能算法与系统,共发表⾼⽔平学术论⽂超 100篇,其中包括计算系统以及机器⼈⾏业顶级会议 HPCA、MICRO、ASPLOS、DAC、DATE、ICCAD、EMSOFT、FCCM、CICC、ICRA、IROS,计算机学科顶级期刊 《中国科学院院刊》 Proceedings of the IEEE、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IEEE Computer、IEEE Transactions on Computers 发表论⽂超 50 篇。撰写中⽂著作《具⾝智能机器⼈系统》,英⽂著作 4 部,研究成果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关注。
算法挑战主要体现在如何设计出具有高效感知与决策能力的智能体,这些算法不仅需要在多种传感器信息中进行实时融合,还要应对复杂的环境变化和任务要求。比如,机器人需要能够在没有完全信息的情况下进行推理和决策,处理动态环境中的不确定性,这对现有的深度学习、强化学习等算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此外,跨领域和跨模态的学习任务(如从视觉、触觉和听觉数据中获得统一的理解)也是当前算法研究的难点之一。
-
俞波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研究员AIRSTONE:开源具身智能计算加速库,突破具身智能计算瓶颈
-
夏轩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研究员AIRSPEED:开源具身智能数据生产平台,突破具身智能数据瓶颈
夏轩,2017年博士毕业于上海交通大学。现为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副研究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主持人,深圳市高层次人才(后备人才),深圳市龙岗区高层次人才(深龙英才)。主要进行机器视觉,多模态学习、具身智能、生成模型、样本合成等方面的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主持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项目,参与多项国家、省、市基金项目以及多个企业联合项目。发表论文十余篇,申请发明专利十余项。
数据挑战主要表现在数据的获取和处理上。具身智能依赖大量的真实世界交互数据来训练模型,这些数据不仅需要覆盖多种场景、任务和环境变化,还需要具有较高的标注质量和准确性。然而,数据的收集成本高,尤其是对于需要复杂标注的感知数据(如视觉、触觉数据等),且随着智能体对数据的需求不断增加,如何在有限的数据条件下实现高效且准确的学习,是一个重要问题。
-
王凡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研究员面向下一代具身智能的通用元学习智能体
人工智能算法高级工程师,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研究员。曾任百度杰出架构师,硕士毕业于CU-Boulder,本科毕业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王凡主要研究领域和研究兴趣包括端到端机器人模型,生成式多模态模型,AI for Science等。发表超过30篇顶会和期刊(包括多篇Nature子刊及封面文章)。在生成式大语言模型,蛋白分子表征大模型,人在回路强化学习,元学习等领域发表过多篇关键的基础性工作,并获得包括吴文俊人工智能科技进步奖特等奖等荣誉。
上下文持续学习(General-Purpose In Context Learning - GPICL)在具身智能机器人中具有显著的优势。
首先,它能够使机器人在长时间的运行过程中不断适应新的环境和任务,而无需从头开始训练。机器人在执行任务时,能够根据实时获得的上下文信息进行动态调整,这种能力使得机器人能够灵活应对环境的变化,甚至能够在多变的复杂场景中持续优化其行为策略。
其次,上下文持续学习能够有效解决机器人在现实世界中面临的知识过时问题。通过不断地学习新的信息并更新模型,机器人能够避免因使用过时的数据或知识而导致的决策失误。这种自我调整和自我优化的能力对于机器人在未知或高度动态的环境中执行任务尤为重要,能够显著提升其可靠性和适应性。
此外,上下文持续学习有助于提高机器人对复杂任务的处理能力。通过结合上下文信息,机器人能够在多任务和多目标的情况下进行更加精细和智能的决策。例如,机器人能够根据当前的任务状态、环境因素以及与用户的交互历史来调整其策略,使得其行为更加符合当前的需求。这种学习方式特别适合机器人计算,因为机器人需要在物理世界中与环境互动,并不断从中获取新的经验和知识。传统的静态训练方法往往无法满足机器人应对变化的能力,而上下文持续学习通过使机器人在任务执行中不断积累经验和优化行为策略,能够极大地提升其智能水平和实际应用效果。
-
贾奎香港中文大学(深圳)数据科学学院教授大模型、空间智能与具身智能
-
张龙君百度智能云泛科技行业具身智能赛道负责人加速具身智能产品关键能力构建实践分享
-
舒家明NVIDIA中国区机器人解决方案架构师总监NVIDIA赋能具身智能行业应用
-
周树峰面壁智能副总裁端侧大模型为具身智能大脑带来的「感」「知」革命
-
胡春旭地瓜机器人开发者生态负责人AI基础设施助力具身智能开发新范式
-
崔轲迪百度风投具身智能投资负责人预训练与后训练:基础模型解锁具身智能发展新格局
-
杜仪湃戴盟机器人 联合创始人OpenTalk l 具身智能技术与产品落地应用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
-
郑灵茵千寻智能联合创始人OpenTalk l 具身智能技术与产品落地应用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
-
邱巍智平方科技副总裁OpenTalk l 具身智能技术与产品落地应用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
-
李进科人形机器人场景应用联盟秘书长OpenTalk l 具身智能技术与产品落地应用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
-
高鹏富士康科技集团 技术中心副理OpenTalk l 具身智能技术与产品落地应用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
-
任杰鹏欣旺达动力工业AI大数据负责人OpenTalk l 具身智能技术与产品落地应用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
-
王洪光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副主任AI增强的机器人技术发展与应用展望
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现任“先进机器人学与机构学国家级国际联合研究中心(NCARM)”副主任,国际机器人联合会(IFR)研究委员会委员,主要从事电力、航天、核工业等领域的机器人及自动化技术相关理论研究与应用工作,主持和参加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科技重大专项(载人航天与探月工程)等多项重大课题,主持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AApe”系列电力机器人以及协作机器人SHIR5,相关技术应用于电力、核工业及交通等行业。发表学术论文240余篇,获得授权发明专利90余项,获得省部级奖励5项。
本报告分析机器人及人工智能技术的演进,进而介绍具身智能(EAI)的基本概念与技术体系,在分析AI+机器人应用案例的基础上,提出AI增强的机器人技术发展所面临的挑战性问题与未来应用展望。
-
田孝华EPTC电力机器人专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中关村智能电力产业联盟智能巡检专委会秘书长电力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
长期从事变电专业研究及电力机器人专委会组织运营及管理工作。此期间担任电力机器人专家工作委员会秘书长、铁路与电网专家协作工作组秘书长、新能源与并网专委会秘书长、中电联输变电材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中国能源研究会会员广东省长寿命电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资深专家等职务。
组织编著:《变压器组部件及材料新技术(产品)评估成果汇编》《直流电源系统典型案例分析》《直流电源智能监控与运维技术调研报告》《天然酯绝缘油变压器技术白皮书》《变电站巡检机器人运维技术培训教材》《中国电力机器人发展报告》《配网机器人控制与感知技术研究报告》《极寒地区电力巡检机器人(变电站)关键技术分析报告》、《电网系统干式套管应用情况分析报告》《有载分接开关关键技术分析报告》等。
标准编写GB/T44253-2024《巡检机器人安全要求》、DL/T2241-2021《变电站室内轨道式巡检机器人系统通用技术条件》、T/CEC 392-2020《变电站巡检机器人系统施工技术规范》T/CEC 391-2020《变电站巡检机器人信息采集导则》SJ/T11776-2021《谐波保护器》、T/CMEPCA008-2024《智能巡检机器人通用技术规范》等标准。
本报告围绕电力机器人发展历程及技术现状、产业规模等因素,总结电力机器人技术发展及未来产业挑战与机遇。
-
麦晓明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变电站仿生机器人研究与探索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党员,现任南方电网电力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智能运检事业部副总经理,全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能源行业电力机器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长期从事电力智能运检相关技术研发与应用推广工作,在机器人及无人机、人工智能领域有丰富的研发、应用及产业化经验。任职期间,曾获中国专利优秀奖、南方电网科技进步一等奖、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中国电力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南方电网成果转化一等奖、南方电网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等国家及省部级奖励10余项,获中国能源研究会优秀青年能源科技工作者、南方电网优秀共产党员、广东电网“十大杰出青年”等称号。
本报告介绍多足、人型、外骨骼等仿生机器人在变电站里的探索应用效果以及存在的问题,并对具身机器人技术未来在电力运检方面的发展及应用做思考及探讨。
-
吴雨璁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人形机器人在电力行业的发展展望
-
韩斌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教授,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跨域无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
华中科技大学机械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智能制造装备与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副主任,国家级青年人才。主要研究方向为智能无人系统机构综合与感知控制。主持国基金面上/青年、基础加强领域基金重点项目课题等10余项,发表SCI/EI论文5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55件(19件已转化),获省部级一等奖4项、第49届瑞士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现为IEEE Senior Member、中国仿真学会智能无人系统建模与仿真专委会秘书。担任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xtreme Manufacturing、Biomimetic Intelligent and Robotics期刊青年编委。
智能无人系统已成为未来信息化工业和军事发展的趋势。随着任务复杂度不断提升,无人系统的跨域机动作业能力显得愈发重要。跨域无人系统指具备陆-海-空-天-网等多场景运动、感知、作业能力的高端智能运载装备,要求其具备非结构环境适应及作业能力,从“一机单能”向“一机多能”演进。本报告从跨域无人系统的机构综合、环境感知以及协同控制层面分别探讨其所面临的技术挑战与关键技术,并对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
赵源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副研究员、深圳市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副研究员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破风者
赵源,博士毕业于电子科技大学,深圳大学、香港理工大学博士后,比萨大学访问学者。主要研究方向为基于模仿学习的机器人控制方法,基于扩散模型的机器人环境反演,以及大规模机器人集群博弈,曾在TSP、TVT等顶级期刊、会议发表论文二十余篇。
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充分发挥平台公益性,将自身定位为具身智能行业的破风者,以代表性企业的痛点为破风目标,与行业携手,提出了三大破风方向:
-为赋能具身智能模型快速迭代,建立“数据生产中心”
-为加速机器人本体硬件设备发展,建设“核心部件检验检测中心”
-为推动具身智能在应用场景落地,建设“应用落地工程中心”
科学家曾经预测:人类要在马拉松比赛中跑进2小时,大约会在2075年出现。2019年,基普乔格与41名破风者以1小时59分40秒的成绩提前半个世纪突破了人类马拉松极限。
这次“破二”过程中,有42名优秀的跑步运动员分为六组,每次有5人在基普乔格身前,有2人在基普乔格身后两边,组成类V字队形。之所以这样配置,是因为这是最佳破风阵型,能够形成一道屏障,帮助基普乔格创造最佳配速成绩。报告将分享创新中心如何打造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破风者。
-
姚卯青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执行院长数据驱动的具身智能之路
-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研究院执行院长,具身业务部总裁,负责数据驱动具身智能产品研发;
-前蔚来汽车自动驾驶技术总监,负责自研NT2.0感知算法,端到端模型;
-前Waymo高级工程师,负责视觉和激光雷达感知算法;
-前Google和Oracle高级工程师;-本科毕业于清华大学,博士毕业于美国南加州大学。
报告将介绍具身智能领域的最新进展,数据驱动的端到端算法的原理,实践和展望。介绍智元机器人在数据和算法上的思考和进展,以及赋能行业的开源工作和解决方案。
上海智元新创技术有限公司成立于2023年2月,专注于A1与机器人技术的融合,创新,致力打造世界级领先的具身智能机器人产品及应用生态的创新企业。
创始团队由“稚晖君"彭志辉等多位行业资深专家组成,背景线综合互补,具备深厚的核心技术实力和丰富的产业管理经验。至今,智元机器人已成功完成天使轮、A轮、A1轮、A1+轮、A2轮、A3轮、A4轮等多轮融资。
2023年8月,智元机器人推出了第一代通用型具身智能机器人原型机--远征A1;
2024年8月,智元机器人家族系列商用产品正式发布,标志着我们在交互服务、柔性智造、特种作业、科研教育及数据采集等多元化场景开启商用量产。
智元远征A2,是智元为交互服务打造的通用人形机器人。远征A2采用人因工程学原理,让每一个细节更贴近人类自然交互的体验,更自然、更舒适,适合营销客服、展厅讲解、商超导览、前台接待、业务咨询等工作。
智元将具身智能技术演进路线分为G1~G5五个阶段,G1和G2阶段需要大量的人工编排执行任务,到了G3端到端阶段,机器人训练从算法驱动变成数据驱动。
A2-D是一款面向通用操作,原生具备数采能力、采推一体的机器人。A2-D内置丰富的传感器,搭配遥操设备和AIDEA Data数采平台,为用户提供具身智能全栈数据解决方案。
-
方科星尘智能(深圳)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真机数据助推世界模型快速发展
-
孙建龙深圳市鑫精诚传感技术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力学传感器在具身智能领域中的应用潜力数据
-硕士研究生学历,投入“力学传感器”行业15年;
-负责多个力学传感器的项目经验,在3C自动化、机器人等细分领域积累了丰富的解决方案经验;-获得发明&实用新型专利共计25项,期刊杂志第一作者论文发表9篇;
-获得国家项目奖励。报告主要分享鑫精诚力学传感器在具身智能领域中的应用潜力数据。鑫精诚成立于2009年,以研发、生产、销售、服务为一体的国家高新与专精特新技术企业。目前获得发明专利20余项,实用新型专利65余项,软著30余项。
作为国内最早关注并研发六维力传感器的企业之一,目前鑫精诚的六维力传感器产品直径跨度覆盖9.5mm-400mm,力量程跨度从5N到500kN,力矩量程跨度从0.1N.m到20kN.m,可覆盖绝大部分应用领域。近年来,鑫精诚传感器的产品在销量上增长速度飞快,仅仅在 3C智能装配行业,六维力传感器的年销售量已经超过 2000只。
鑫精诚的核心产品包括世界上最小的电阻应变式六维力传感器,传感器直径仅9.5mm,感知精度可达0.01N 和0.001N.m。产品可以应用于机器人灵巧手上,此外,该产品具备IP67防护级别,在高防护性能下而不损失传感器的性能和分辨率,使得六维力传感器能够在潮湿环境及水下被使用。
-
柯真东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与产业应用探索
毕业于哈尔滨工业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合伙人、副总裁。具有多年人形机器人设计经验,主导设计的Aelos系列机器人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代表产品,入选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
- 担任乐聚(深圳)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副总裁
- 全国信标委人工智能分委会委员
- 北师大元卓计划主讲专家
- 中关村智康医工交叉产业发展促进会监事
- 广东省智能物联网操作系统产业协会理事
- 国际仿人机器人奥林匹克大赛冠军
报告主要分享乐聚在人形机器人核心技术方向的探索及产业应用进程。乐聚机器人于2016年成立,是一家专注于机器人核心技术研究、智能机器人产品研发和生产的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目前,已陆续推出多款智能机器人产品及衍生品,持续专注于机器人在科研教育、智慧医疗、重型运载、智能家居、工业制造等多元场景下的落地应用。
其中Aelos小型双足人形机器人作为中国人工智能代表亮相平昌冬奥会“北京8分钟”,冰壶机器人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冰壶赛项提供科技保障,入围工信部2021年人工智能产业揭榜挂帅名单,并在2023年工信部人形机器人未来产业创新任务揭榜单位中以小组第一入围。2023年发布了国内首款可跳跃、可适应多地形行走的开源鸿蒙人形机器人KUAVO(中文:夸父),并在两会期间作为新质生产力代表被央视CCTV2《经济半小时》特别报道。
公司先后受邀成为广东省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创始成员单位、浙江省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筹委会成员单位、国家特种机器人产业链智能传感器创新联盟副理事长单位、深圳市科技重大专项牵头单位(人形机器人)。
在国产操作系统探索上,乐聚是国内第一家搭载开源鸿蒙系统的人形机器人企业;在具身智能领域,作为华为云在人形领域唯一的合作伙伴,搭载盘古大模型的夸父亮相华为HDC 2024,并在全球直播关注下与华为云CEO张平安完成互动;在汽车制造领域,是蔚来汽车战略合作伙伴;同时还与海尔、中国移动、江苏亨通等行业领军企业建立合作伙伴关系,将共建“人形机器人+”生态平台、助推人形产业规模化落地。已获腾讯、深创投、洪泰基金等战略投资,入选2019年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融资中国2019年度中国最佳创业投资案例TOP10。
-
孙文星广东电网公司生技部经理高级工程师圆桌交流:未来具身智能数据的发展方向与合作机会
-
李增恺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产品经理圆桌交流:未来具身智能数据的发展方向与合作机会
-
孙富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形态智能与多智能体通用行为博弈进化
孙富春,清华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CAAI /CAA Fellow,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兼任清华大学校学术委员会委员,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长聘教授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智能机器人中心主任。兼任中国人工智能学会副理事长,中国自动化学会监事和中国认知科学学会常务理事。兼任国际刊物《Cognitive Computation and Systems》,《AI and Autonomous Systems》主编,《CAAI Artificial Intelligence》执行主编,国际刊物《IEEE Trans. on Fuzzy Systems》副主编,刊物《Robots and Autonomous Systems》和《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Robots》编委。
本报告首先回顾了具身智能的发展历程,并重点介绍形态智能研究的主要进展。接着,深入探讨了多智能体的通用行为进化,提出了一种基于分层等变图神经网络的框架,使多智能体能够有效地适应不同的形态和任务,并实现行为策略的博弈与进化。同时,利用几何对称性,使得行为策略具备几何等变性,能够在整个三维空间中泛化,从而显著提升了具身智能系统在复杂环境中的学习效率和通用性。最后,报告讨论了具身智能与多智能体系统在未来智能环境中的潜在发展方向。
-
王鹏中科院自动化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硅纪创始人灵巧手+AI:类人灵巧操作具身智能机器人
王鹏,中科院自动化所多模态人工智能系统全国重点实验室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科硅纪创始人。曾先后在慕尼黑工业大学、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访问与合作研究。主持完成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30余项,发表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国际期刊和国际会议论文 9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30余项。研发了Casia Hand系列灵巧手及通用灵巧操作机器人,建立了类人灵巧操作具身智能算法体系,2024年连续两项成果发表在机器人顶级国际期刊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上。先后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一等奖、军队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学技术二等奖、中国自动化学会技术发明一等奖、日内瓦国际发明展金奖等。
让机器人像人一样完成多样化的复杂操作任务,是人类的梦想、也是机器人领域的难点和热点,人类强大的灵巧操作能力归功于具有通用性的“手”、丰富的“视-触”感知,以及通过长期进化和后天学习得到的“智能”。灵巧手为机器人完成复杂、多样操作提供了硬件的通用性,包括大模型在内的AI算法为机器人操作提供了适应和泛化能力。“灵巧手+AI”赋予机器人像人一样的通用灵巧操作能力,将进一步拓展机器人的应用范围,引领机器人应用的新范式。
-
李淼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副教授基于深度模仿学习的机器人具身智能
李淼,华中科技大学机械本硕,瑞士洛桑联邦理工(EPFL)机器人与智能系统方向博士,导师Aude Billard教授。现任武汉大学工业科学研究院兼微电子学院博士生导师,弘毅学堂学业导师,医工融合研究院执行院长,湖北省集成电路封装与集成共性技术工程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长期从事复杂环境下的机器人抓取与自主操作技能模仿学习研究,创新性提出动态抓取自适应的科学概念,并荣获瑞士ABB机器人奖。在机器人主流刊物发表论文80余篇,多次获得国际机器人会议最佳论文奖,拥有国内外发明专利80余项并得到多次科技成果转化,软件著作权30余项,担任多个机器人国际期刊副主编及编委。任国际IEEE协作自动化与柔性制造技术委员会联席主席,中国机器人委员会常委,CCF智能机器人委员会常委,IEEE Senior Member,正高级工程师,EPFL客座科学家,湖北省海外高层次人才,湖北百人计划,武汉3551人才,光谷产业教授,武汉人工智能创新发展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主持和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73项目,欧盟地平线研究与创新项目、瑞士国家科学基金、湖北省尖刀项目、湖北省重大研发计划、湖北省科技创新重大项目、武汉市科技计划,江苏省自然科学基金,苏州市重点产业技术创新等科研项目的研发攻关,研究成果被创新应用于服务机器人、航空、半导体、电力、医疗、核电、物流等行业。
机器人操作能力是机器人改变物理世界的关键能力之一。本报告将围绕机器人操作能力的通用与专用之分,探讨机器人操作能力的泛化性与可靠性,以及复杂任务中多场多尺度数据的获取与融合,以及基于此数据的技能学习与泛化。
-
许晋诚帕西尼感知科技创始人、CEO突破触觉极限:探索灵巧手多维触觉的创新前沿
日本早稻田大学工学博士,师从日本机器人业界权威—菅野重树教授:日本START国家级项目核心成员,帕西尼感知科技创始人及CEO,拥有国内外发明专利70余项及多篇机器人顶级刊物论文,10年的高精度多维触觉传感器、协作型机器人研发及产业相关经验。许博士致力于研发、落地中国35项“卡脖子”关键技术中排名第4位的“触觉传感器”,带领团队研发出业内首款可商用级多维度高精度阵列式触觉传感器并成功产业量产化,以及攻克机器人里位于金字塔尖难度的多维触觉灵巧手硬件及算法技术,同时发布行业首款搭载多维度触觉传感器的触觉灵巧手及触觉人形机器人系列产品。
触觉灵巧手技术作为机器人领域的重要突破口,正在从机械仿生向智能交互快速演进。本报告深入剖析灵巧手技术的演进与核心突破,揭示帕西尼感知科技多维度触觉传感技术如何赋能灵巧手实现对复杂环境的精准感知与灵活操控,推动产业革新。帕西尼更通过整合高集成度力触觉传感模块和智能算法,推动触觉灵巧手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大规模应用,为产业革新注入强大动力,为未来机器人赋予更丰富的感知与交互能力。
-
席悦星动纪元联合创始人全驱动、真自由,星动纪元的灵巧之路
席悦,北京星动纪元科技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清华大学助理研究员、新加坡国立大学联合培养博士、西南交通大学博士、竢实扬华奖章得主,曾任中国高校市场学博联会秘书长。参与创立星动纪元以来,负责领导公司在人形机器人产业链的上游和下游工作,主导推动自研的整机及关节模组、灵巧手等核心部件完成多轮迭代,实现了成本控制和具备大批量量产条件;主导推动了星动纪元人形机器人和灵巧手在科研教育、制造业、服务业等多个行业的商业化进程,成功开拓了广泛应用场景。
星动纪元的五指灵巧手XHAND1配备12个高价值全驱动主动自由度,使其在面对精细化复杂操作任务时,在灵活性、精准度、负载能力和可靠性上都表现出出色的性能,为算法的研发提供了极大的助力。XHAND1结合星动纪元五指灵巧手大模型,为实现如取物、倒水、修剪花草等多样化、精细化、智能化场景中的复杂操作任务奠定了基础。同时,不仅局限于单一任务,通过大规模视频数据上的预训练,基于原生机器人大模型的泛化能力,星动XHAND1即便面对从未曾接触过的物体或工具,也能顺利完成相关指令任务。AI原生学习新范式,兼具通用性和简洁性,并具备强大的Scale-Up能力,结合星动纪元为AI打造的全新硬件平台,可以快速实现软硬件应用的共同落地。
-
韩峰涛千寻智能Spirit Al创始人、CEO解决灵巧操作数据瓶颈
韩峰涛,博士,师从机器人学术泰斗丁汉院士。2015年,作为联合创始人兼CTO创建珞石机器人。在珞石机器人,韩峰涛组建了世界级水平的运控和算法研发团队,并带领团队成功研发并交付了工业机器人和协作机器人两大产品线的近百余款型号产品近20000台。个人拥有多项发明专利,并参与了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如机器人重点研发计划和工信部高质量发展专项,同时也是国家人形机器人标准化工作组的委员,全国电机标委会委员。2024年创建了千寻智能Spirit AI,千寻智能通过前瞻的产品思维、领先的大模型技术以及卓越的机器人研发能力,打造世界级通用人形机器人和下一代具身大模型与学习算法,让通用的机器人伙伴走进千家万户,驱动世界迈向智能机器人时代。
在本次演讲中,我们主要探讨了如何解决灵巧操作数据瓶颈。我们从互联网视频数据、大语言模型产生的数据、和真机强化学习三个方面入手,介绍了解决灵巧操作数据瓶颈的各种途径。
-
王鹤北京大学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合成数据驱动的具身智能;从灵巧抓取到端到端通用大模型
王鹤博士,北京大学前沿计算研究中心助理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银河通用机器人有限公司创始人、CTO,北京智源人工智能研究院具身智能研究中心主任。他 2021 年获得斯坦福博士学位,师从美国三院院士 Leonidas J.Guibas 教授,于 2014 年从清华大学获得学士学位。作为中国具身智能领军人物,国际具身智能顶尖学者,他的工作获得 ICCV 2023最佳论文候选,ICRA 2023最佳操纵论文候选,2022年世界人工智能大会青年优秀论文奖,Eurographics 2019最佳论文提名奖等。他还荣获2024北京大学—中国光谷成果转化奖,英特尔中国学术英才计划荣誉学者,蚂蚁 InTech 科技奖等。
王鹤博士在报告中探讨了通用人形机器人的终极技术,他提出,要使机器人在各行各业服务并走进千家万户,需要依赖于大模型技术。面对高质量数据获取等问题,王鹤博士认为合成数据才是真正能够带领具身智能进入泛化、进入通用的基石性数据。报告还探讨了如何将抓取技能与图文大模型结合,以及如何使用大模型来处理抓取过程中的意外情况。王鹤博士提出了端到端大模型的概念,这种模型能够整合技能、感知和规划,实现知识吞吐,最终达到零样本或低样本的泛化能力,使其能广泛适用于多种场景,包括商业、工业等领域的落地应用。
12月19日,地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礼文堂 2024年深圳智能机器人灵巧手大赛 | ||
---|---|---|
时间 | 环节 | 详细内容 |
13:30-17:00 | 2024年深圳智能机器人灵巧手大赛决赛 |
/ |
12月20日,地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礼文堂 主旨论坛 从前沿到落地:具身智能机器人与AI大模型 | ||
---|---|---|
时间 | 环节 | 详细内容 |
09:00-09:35 | 开幕式 |
开幕致辞 2024年深圳智能机器人灵巧手大赛颁奖仪式 合影
|
09:35-11:45 | 主旨演讲:国际前沿成果分享 |
杨强:联邦大小模型协作学习 戴建生:The Metamorphosis in Mechanisms and Robot Structures For the Structural Evolutionary Robotics and Embodied intelligence 马书根:From Study of Biomimetic Robotics to Design of Environment-Adaptive Robots Jamie Paik:Reconfigurable Robots for Real intuitive Interactions 李端姣:电力机器人技术应用实践及思考 丁宁:具身智能技术探索与应用实践 张玮:携手加速具身智能新物种进化
|
11:45-11:55 | 战略签约 |
AIRS+百度智能云:具身智能产业生态联合共创备忘录
|
14:00-14:25 | 演讲发布 |
刘志强:广东省具身智能机器人创新中心战略规划
|
14:25-14:45 | 演讲发布 |
陈毅东、陈勇全:柔性制造领域的具身灵巧操作典型场景和解决方案发布
|
14:45-15:00 | 演讲发布 |
戴若犁:从动作捕捉到灵巧操作:构建具身智能数据工厂
|
15:20-17:30 | 演讲发布:AIRSHIP系列具身智能开源项目发布 |
刘少山:AIRSHIP:具身智能开源系统解决复杂算法挑战 俞 波:AIRSTONE:开源具身智能计算加速库,突破具身智能计算瓶颈 夏 轩:AIRSPEED:开源具身智能数据生产平台,突破具身智能数据瓶颈 王 凡:面向下一代具身智能的通用元学习智能体
|
12月20日分论坛一,地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会议楼Ⅱ 101 千帆思享会:大模型加速具身智能协同进化 | ||
---|---|---|
时间 | 环节 | 详细内容 |
14:00-14:15 | 致欢迎辞 |
丁宁、张玮
|
14:15-16:00 | 主题演讲 |
刘少山:AIRSHIP赋能中国具身智能产业发展 贾奎:大模型、空间智能与具身智能 张龙君:加速具身智能产品关键能力构建实践分享 舒家明:NVIDIA赋能具身智能行业应用 周树峰:端侧大模型为具身智能大脑带来的「感」「知」革命 胡春旭:AI基础设施助力具身智能开发新范式 崔轲迪:预训练与后训练:基础模型解锁具身智能发展新格局
|
16:00-16:50 | OpenTalk|具身智能技术与产品落地应用的「现实主义」和「理想主义 |
杜仪湃、郑灵茵、邱巍、周树峰、李进科、高鹏、任杰鹏
|
16:50-18:00 | Techshow |「智能涌现」具身智能创新路演 |
武大机器人、众擎机器人、桥介数物、大象机器人、枢途科技
|
12月21日分论坛二,地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会议楼Ⅱ 101 具身智能:带动电力行业高质量发展 | ||
---|---|---|
时间 | 环节 | 详细内容 |
09:30-11:50 | 主题演讲 |
王洪光:AI增强的机器人技术发展与应用展望 田孝华:电力机器人技术与产业发展现状 麦晓明:变电站仿生机器人研究与探索 吴雨璁:人形机器人在电力行业的发展展望 韩斌:跨域无人系统关键技术研究与实践 |
12月21日分论坛三,地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会议楼Ⅱ 101 破风而行:具身智能数据生产与协作 | ||
---|---|---|
时间 | 环节 | 详细内容 |
14:30-16:15 | 主题演讲 |
赵源:成为具身智能机器人产业的破风者 姚卯青:数据驱动的具身智能之路 方科:真机数据助推世界模型快速发展 孙建龙:力学传感器在具身智能领域中的应用潜力数据 柯真东:人形机器人数据采集与产业应用探索 |
16:15-16:25 | 签约仪式 | / |
16:40-17:45 | 圆桌交流:未来具身智能数据的发展方向与合作机会 | 李增恺、孙文星、姚卯青、孙建龙、柯真东、赵源 |
12月21日,地点: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礼文堂 具身智能灵巧操作前沿技术论坛 | ||
---|---|---|
时间 | 环节 | 详细内容 |
14:00-17:20 | 主题演讲 |
孙富春:形态智能与多智能体通用行为博弈进化 王鹏:灵巧手+A1:类人灵巧操作具身智能机器人 李淼:基于深度模仿学习的机器人具身智能 许晋诚:突破触觉极限:探索灵巧手多维触觉的创新前沿 席悦:全驱动、真自由,星动纪元的灵巧之路 韩峰涛:解决灵巧操作数据瓶颈 王鹤:合成数据驱动的具身智能:从灵巧抓取到端到端通用大模型 |
(以当日实际议程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