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S in the AIR
AIRS in the AIR | 软体机器人(一)

软体机器人由柔软材料组成,具有质量轻、与环境碰撞力小等特点,能够适应各种非结构化环境,与人交互时更具安全性,近年来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九月,AIRS in the AIR 聚焦软体机器人主题,首期讲座将邀请清华大学赵慧婵副教授和浙江大学李铁风教授分享他们在软体机器人方面的研究。
赵慧婵副教授曾入选“福布斯中国30岁以下精英榜”、“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科技创新35人中国榜”,研究成果发表在 Nature、Science Robotics、ICRA 等顶级期刊和会议。本期讲座她将分享柔性人工肌肉技术及其机器人应用。
李铁风教授是国家杰青,曾入选“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科技创新35人中国榜”,研究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他将以自适应万米深海压力的软体机器人系统为例(Nature 封面文章),介绍软体智能机器人力学分析与系统设计。
点击链接报名参加:http://hdxu.cn/AxyQQ。
呼吸新鲜空气,了解前沿科技!AIRS 重磅推出 系列活动 AIRS in the AIR。每周二与您相约线上,一起探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前沿技术、产业应用、发展趋势。
-
朱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教授、AIRS 项目负责人执行主席
-
赵慧婵清华大学副教授柔性人工肌肉技术及其机器人应用
赵慧婵,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 副主编。2012年获得清华大学机械工程学士学位,2017年获得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2017年至2018年在哈佛大学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7月起在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任教。近年来,主要从事软体机器人、机器人高功率密度驱动技术、柔性传感器等方向的研究,在 Nature、Science Robotics、Nature Communications、IEEE Transactions on Robotics、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 等期刊发表学术论文。获评熊有伦智湖优秀青年学者奖、清华大学第十七届“良师益友”奖、阿里达摩院青橙学者等。
近年来,以软材料作为本体材料的软体机器人技术发展迅速。软体机器人普遍具有更柔顺、更安全、更低能耗的运动模式,软体机器人发展过程中催生的新理论和新技术,丰富和拓展了机器人研究的内涵和思路,驱动技术就是其中之一。对软体驱动器进行研究,有望开发出高性能的通用人工肌肉,对电机和马达驱动进行替代或与之结合,促进整个机器人领域向前发展。然而,目前的软体驱动器尚未发展为性能稳定、可以规模化应用的人工肌肉技术。在这次报告中,我将对介电弹性体柔性驱动器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汇报近期我们在这类驱动器的制备、建模、设计和机器人应用上取得的研究进展,并探索其未来发展方向。
-
李铁风浙江大学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软体智能机器人力学分析与系统设计
李铁风,国家杰青,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交叉力学中心研究骨干成员,负责软体机器人与智能装备实验室。主要研究方向为软物质力学、智能材料与结构、软体机器人、柔性医疗装置等,提出通过控制力电失稳实现极大电致变形的驱动理论,设计研发可用于水下驱动的复合型人工肌肉系统,研制多类水下仿生机器人及机电装备。在 Nature 主刊、Science Advances、Advanced Materials 等期刊上发表论文60余篇,研究成果入选2021年中国科学十大进展。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青年项目、中国科协青年人才托举工程、浙江省科学基金杰出青年项目、科学探索奖、麻省理工科技评论科技创新35人(MIT TR35-China)等荣誉。
在利用软物质特性构建机器及智能装备的过程中,如何使其能高效应对复杂环境和任务,是现有软体机器人与智能器件研究面临的挑战。我们的工作研究软体智能材料与结构多场耦合建模与设计,高性能软体智能材料制备成型,电子器件设计与制造集成,软体机器人及人工肌肉系统建模与优化设计;解析软体机器人及软材料肌肉驱控原理,并设计可应对极端环境的软机器样机;基于电驱动人工肌肉的软体机器鱼利用力学建模指导系统设计,可实现结构全软体、高透明、高适应等特性,并实现深海柔性结构驱动。报告将以自适应万米深海压力的软体机器人系统为例(Nature 封面文章),探讨其中的驱动系统设计和相关力学问题,探索其在实际任务中的应用。
时间 | 环节 | 嘉宾&题目 |
---|---|---|
15:00-15:40 |
主题报告 |
赵慧婵,清华大学 |
15:50-16:30 |
主题报告 |
李铁风,浙江大学 |
视频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