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S in the AIR
AIRS in the AIR | 软体机器人(二)

九月,AIRS in the AIR 聚焦软体机器人主题,邀请国内外顶级学者分享相关研究。本期报告嘉宾为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文力教授和上海交通大学谷国迎教授。
文力教授是国家优青,他的研究成果发表在 Science Robotics、Science Advances、Nature Communications 等顶级期刊,他关于仿生软体吸盘鱼的工作被选为 Science Robotics 封面论文(我国首篇 Science Robotics 论文)。他将在本期讲座中介绍吸盘鱼机器人2.0版本的相关研究进展。
谷国迎教授是国家杰青,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谷教授团队开发的充气式仿生神经机械手,可帮助截肢者感知和完成抓取等动作,相关研究发表在 Nature 子刊 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本期讲座,他将分享可穿戴软体机器人的设计及应用。
点击链接报名参加:http://hdxu.cn/wR4g0
呼吸新鲜空气,了解前沿科技!AIRS 重磅推出 系列活动 AIRS in the AIR。每周二与您相约线上,一起探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前沿技术、产业应用、发展趋势。
-
朱建香港中文大学(深圳)副教授、AIRS 项目负责人执行主席
-
文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国家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跨介质仿生吸附机器人
文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机械工程及自动化学院教授,担任学院机电工程及自动化系主任,国家京津冀协同创新中心“智能交互机器人前沿实验室”特邀科学家,Soft Robotics 杂志副主编,Bioinspiration Biomimetics 执行编委,中国自动化学会机器人智能等多个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优秀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长期从事软体机器人、机器人智能、仿生机器人研究工作。主要研究成果发表在 Science Robotics, Science Advances, Nature Communications, Int. J. Robot. Res. (IJRR), IEEE Trans. on Robot. (TRO) 等期刊,发表 SCI/EI 论文100余篇。文力获得 Steven Vogel Young Investigator Award(斯提芬·沃格尔青年探索者奖),熊有伦智湖优秀青年奖等。相关科研成果获中国自动化学会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北京市教育教学成果奖一等奖等。
在该研究中,我们首先进一步揭示了吸盘鱼的冗余吸附机理。吸盘鱼的吸盘具有单独的板层隔室,用于冗余密封,这个特征使得其在水下和空气中均可长时间吸附在各类复杂表面(包括弯曲、粗糙、不完整和生物污染表面)。并结合吸盘鱼的自适应吸盘,并且从自然界生物的自折叠现象中获取灵感,我们设计了可以在水空界面自折叠的跨水空介质机器人,完成了一个自供能的吸盘鱼机器人(吸盘鱼机器人2.0版本)。该机器人可以飞行,游动,连续跨越介质(跨越时间仅0.35秒),以及吸附在空气和水下的各种复杂表面上。该机器人还首次实现了在空气/水下对具有一定相对速度运动表面上的自适应吸附。该机器人在淡水湖泊,河流,海洋中均可以实现水空跨越并抓取物体。我们相信,在该研究的基础上,未来机器人可以实现空中及水下实现跨介质识别,跟踪,以及作业抓取等。
-
谷国迎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可穿戴软体机器人的设计及应用
谷国迎,上海交通大学特聘教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上海交通大学学士、博士学位,上海交通大学和德国 Oldenburg 大学博士后,美国麻省理工学院、新加坡国立大学和加拿大 Concordia 大学访问学者。主要从事机器人学与软体机器人技术研究,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等国家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十余项,在 Science Robotics、Nature Biomedical Engineering、IEEE Trans.、Adv. Mater.、国家科学评论等国内外机器人与交叉领域权威刊物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获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国家优青、德国洪堡学者等。担任《IEEE Trans. Robotics》、《Soft Robotics》和《IEEE Robotics and Automation Letters》的 Associate Editor,《Advanced Intelligent Systems》的 International Advisory Board Member,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器人分会副总干事,上海市机器人学会秘书长等。
软体机器人的基本特点是采用软体材料、结构和器件构造机器人机构,并利用材料结构的可控变形来驱动机构产生期望的多自由度运动,具有与生物体类似的“智能机械”特性(自适应与顺应运动特性、可控变刚度特性等),在康复辅助、健康医疗、特殊环境勘察等领域具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因机械系统结构和作动方式不同,软体机器人机构设计、运动学和动力学、运动控制方法等均超出了经典的机器人学理论范围,需要新的原理、方法和技术予以支撑。本报告主要介绍我们目前在可穿戴软体机器人的设计及应用方面的进展和思考。
时间 | 环节 | 嘉宾&题目 |
---|---|---|
15:00-15:40 |
主题报告 |
文力,北京航空航天大学 |
15:50-16:30 |
主题报告 |
谷国迎,上海交通大学 |
视频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