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RS in the AIR
AIRS in the AIR | 空间光通信

空间光通信是指以光波为载体,在真空或大气中传递信息的通信技术,具有大通信容量、高速传输、无需铺设光纤等优点。
本期 AIRS in the AIR 邀请中科院光电技术研究所李新阳研究员和耿超研究员介绍自适应光学及其在光通信中的应用。
呼吸新鲜空气,了解前沿科技!AIRS 重磅推出 系列活动 AIRS in the AIR。与您一起探索人工智能与机器人领域的前沿技术、产业应用、发展趋势。
-
孙彩明AIRS 特种机器人中心研究员执行主席
-
李新阳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自适应光学研究室副主任自适应光学及其在光通信中的应用
李新阳,1993年于上海交通大学获学士学位,2000年于中科院光电所获博士学位。现为中科院光电所学委会委员、研究员、自适应光学研究室副主任。主要研究自适应光学技术、激光调控和大气传输技术、激光相控阵技术、激光通信技术等。负责完成多项国家级科研项目,曾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省部级科技进步一二等奖。现为中国光学工程学会“大气光学与自适应光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多个重点实验室的学委会委员,《中国激光》等多个期刊编委。发表学术论文30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合作出版专著《自适应光学及激光操控》。
自适应光学(Adaptive Optics,AO)是一种对光学波前相位进行动态快速调整和控制的技术。最初在大型天文望远镜上用自适应光学技术补偿校正大气湍流引起的波前畸变,获得高分辨的目标图像。随后自适应光学技术被应用在激光大气传输、激光光束净化、激光相干合成、激光通信、光场调控等很多方面,并逐渐在工业加工和医学等领域得到研究和应用。如今几乎所有的光学应用场景、所有大型和高精尖光学仪器设备中都有相位调控的需求和自适应光学成功应用的实例。报告介绍自适应光学的基本原理、主要方法和激光调控应用等方面的国内外发展现状,尤其对自适应光学在激光通信领域的应用前景、可能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等进行了分析和思考。
-
耿超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研究员、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光纤激光相控阵自适应光学技术及其空间光通信应用
耿超,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06年于华中科技大学获学士学位,2011年于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获博士学位。现工作于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主要从事光纤激光相控阵自适应光学技术及其应用基础研究。中国科学院青年创新促进会会员,中科院“西部之光”青年学者,四川省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获得者,《光学学报》青年编委。在国内外学术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70余篇,授权发明专利10余项,合著专著2部,获得省部级科学技术二等奖2项。
大气湍流效应是制约空间激光通信质量的重要因素,传统自适应光学技术已经在实际的空间光通信系统中展示了能力。本报告介绍一种基于光纤激光相控阵的新型自适应光学技术,具有模块化、轻量化、可扩展、与光纤通信结合紧密等特点,具体将介绍光纤自适应准直/耦合技术、多孔径收发一体共相合成技术、光束连续寻址电控扫描技术、以及室外2km阵列激光传输与像差校正实验等,相关技术有望为空间激光通信提供一种新的发展思路。
时间 | 环节 | 嘉宾与题目 |
---|---|---|
10:00-10:40 |
主题报告 |
李新阳,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
10:40-11:30 |
主题报告 |
耿超,中国科学院光电技术研究所 |